我和我的祖國
金秋時節,我們迎來新中國成立75周年華誕。
75年櫛風沐雨,中國共產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正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人民軍隊在習近平強軍思想指引下,開啟中國特色強軍之路新征程,朝著實現黨在新時代的強軍目標、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加速奔跑。
在這個舉國歡慶的節日里,人民子弟兵枕戈待旦、堅守戰位,以軍人特有的方式為偉大祖國慶生。本期“特別策劃”聚焦基層部隊的3名戰士,他們從不同視角講述自己為國守疆、為國鑄盾、為國出征的感人故事。這是新時代革命軍人對祖國母親的深情告白,也是三軍將士奮斗強軍的心聲誓言。
——編 者
為國守疆
在黃海前哨綻放無悔青春
北部戰區海軍某基地列兵 楊皓然
得知國慶節這天,將代表海洋島全體官兵升起一面五星紅旗,我心中熱血沸騰。
海洋島被稱為“黃海前哨”,每逢重大節日舉行升國旗儀式,已成為島上的一項傳統。但沒想到,完成學兵階段集訓上島不久的我,能有幸成為一名升旗手。因為對我來說,這不僅是一份榮光,還是一個特別的禮物——10月2日,正好是我的22歲生日。遠離家鄉,來到海防一線,我在這里體會到了家的溫暖。
想起大學畢業報名參軍時,征兵辦的同志問我:“如果把你分配到艱苦的地方,你愿意去嗎?”
“我愿意,只要是祖國需要的地方,哪里我都去!”我斬釘截鐵地回答。
可為國守疆,并不是說說那么容易。從新訓基地出發,我先后乘坐動車、客車、輪渡,花了3天時間才踏上海島。進入營區,石壁上鐫刻的“守島衛國、以苦為樂、創業建功、奉獻自我”16個大字映入眼簾。教導員告訴我們,這座島看著不起眼,卻是許多遠航艦艇的補給站,這里也將成為我們的家。
可是這個“家”,與我之前想象中的有所不同——
從小在平原地區長大的我,對大海有一種特別的憧憬。參軍后,我原以為會駕馭戰艦勇闖大洋。可一旦成為守島哨兵,每天的工作重復而單調,雖說出門就是大海,但我總感覺大海離我很遠,藍色的海軍夢想也離我很遠。初上海島的那段時間,我經常在夜里輾轉反側難以入眠。
從小到大,我的學習成績一直不錯,在大學攻讀的是一個比較有難度的交叉學科。入伍前,我感覺以自己的能力,應該可以勝任更有挑戰性的崗位,幫助部隊解決一些技術難題。但在這個遠離陸地的小島,除了日常巡線和艦艇保障外,幾乎沒啥新鮮事兒,讓我覺得有些大材小用。
可沒多久,一次巡線任務就給我澆了一盆冷水。
對我而言,這項任務難的不是翻山越嶺,而是裝備操作,需要精準操縱無人機飛行和拍攝、使用電子儀器檢測線路運行狀態……原理我都懂,可是實操起來并不簡單,屢屢出現失誤,一種強烈的挫敗感涌上心頭。知恥后勇,我決定虛心向大家請教學習,提高崗位履職能力。
接下來的日子,班長一遍一遍地教我,戰友也不斷鼓勵我,耐心地陪我練習。在一次次任務中,我操作裝備越來越熟練,成就感和責任感日益增強。我愈發感到,在這座小小的海島上,我一樣可以綻放青春,實現人生價值。
一次教育授課,聆聽“時代楷模”王繼才守島的感人事跡后,我被他愛國奉獻的精神深深打動,心中的信念更加堅定:“在哪里扎根,就在哪里奮斗,一定要為祖國守好這片疆土!”
這段時間,班長總是利用巡線機會帶我去山頂練習升旗。一路上,大家哼唱著連隊官兵自創的《黃海前哨之歌》。我摸著背包內的五星紅旗,內心異常激動,仿佛有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正扛在我的肩上。
10月1日清晨,我站在山頂,和著國歌的節奏拉動繩索,凝視著五星紅旗緩緩上升、迎風飄揚,眼淚也不受控制地滿溢而出。
秋高云淡,海風帶來遠方的汽笛聲,我面向海上的艦艇,敬了一個莊嚴的軍禮。這一刻,《黃海前哨之歌》雄壯的旋律再次在腦海里響起:“保衛主權,海防要塞有我;寸土不讓,誓守祖國山河……”
(付康、本報記者吳安寧整理)
為國出征
在維和戰場傳遞和平友誼
中國第14批赴南蘇丹(瓦烏)維和工兵分隊二級上士 勞甘志
雖身處海外,隨著國慶佳節來臨,中國赴南蘇丹(瓦烏)維和工兵分隊營區同樣洋溢節日的喜慶氣氛,戰友們通過貼祝福、做家鄉菜等方式表達著對祖國和親人的思念之情。
得知消息,聯合國駐南蘇丹特派團(聯南蘇團)工作人員和維和友軍紛紛前來祝賀,對分隊官兵作出的貢獻表示贊賞和感謝。提及中國工兵幫助改造升級的警戒防衛設施,一位外軍指揮官指著我們軍裝上的五星紅旗說:“佩戴這面紅色旗幟的軍人,總是讓人感到十分安心。”
每當此時,我心中總會充滿身為中國軍人的自豪和光榮,也更加慶幸當初作出了參加維和行動的正確選擇。
為國出征是我一直以來的夢想。去年,得知有機會參加維和行動,我興奮得難以入眠。但踏上非洲大地的那一刻,考驗才真正來臨。
由于南蘇丹臨近赤道,毒辣的陽光照在皮膚上宛若針刺一般。此外,當地基礎設施較差、物資供應單一、傳染疾病肆虐、安全局勢動蕩,給維和工作和生活帶來嚴峻挑戰。
一次,分隊應維和友軍請求,為其升級改造警戒防衛設施。在對幾座近8米高的哨樓掩體進行改造時,我和戰友爬到哨樓內部展開切割、焊接等改裝作業。封閉的空間,加上電焊產生的高溫,我的作業環境熱得讓人難以忍受。經過緊張施工,分隊提前高標準完成了任務。維和友軍和聯合國官員目睹中國維和工兵展現出的過硬本領和作風,由衷地豎起大拇指。
身處維和一線,我們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代表著中國形象,凡事必須做到最好。
今年的聯合國維和人員國際日,聯南蘇團邀請當地政府官員、維和警察和各維和出兵國軍隊代表,舉辦莊重的紀念儀式。接到任務后,為了在國際舞臺展現中國軍隊風采,分隊以更嚴格的要求、更嚴苛的標準進行儀仗訓練。在高溫天氣中,我和戰友堅持苦練,一個個揮汗如雨的身影、一張張黝黑發亮的面孔,匯聚成威武挺拔的中國維和儀仗方陣。
活動當天,各國維和分隊先后進行閱兵展示。當我們踏著鏗鏘步伐、高擎五星紅旗通過主席臺時,臺上的嘉賓被深深震撼,全體起立,報以長達1分多鐘的熱烈掌聲。
傳遞和平友誼,共創美好未來。除了完成聯合國賦予的維和任務,分隊還主動與聯合國有關機構、當地政府部門建立溝通聯絡機制,開展形式多樣的人道主義援助。
前不久,我和戰友深入當地村鎮、學校、醫院參加文化交流、健康宣講、醫療服務等活動。當地民眾每次看到我們,都會揮舞手臂大聲喊著:“China Good!China Good!”
修建機場、道路、板房,為當地民眾免費看病,向貧困小學捐贈學習用品和文體器材……世界看到了中國軍隊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和平之師的良好形象,見證了中國言出必行的大國擔當。
雖然維和戰場充滿危險和挑戰,但我和戰友們一定會用最好的表現完成任務,努力踐行維護世界和平的莊嚴承諾,讓五星紅旗在維和一線高高飄揚。請祖國放心!
(王軍杰、殷亦豪整理)
為國鑄盾
在大山深處守護大國重器
火箭軍某旅一級上士 茍朝霞
子夜,大山沉睡。巖層之下,依舊燈火通明。
國慶節的到來,給這個執勤的夜晚增添了一些特殊意義。系統供電情況、室內溫濕度……我穿梭在不同崗位,巡查區間設備運轉情況,確保每一項“細到發絲”的檢查都精準到位。
作為一名堅守崗位11年的老兵,對于這樣的夜晚,我并不陌生,但想到能在戰位慶祝祖國生日,內心還是激動不已。抬眼間,那幅掛在墻上的標語——“使命無上光榮,責任無比重大”也變得格外醒目。
“一定要守護好大國重器!”這一刻,肩負的責任更加具象,前行的腳步也更加堅定。
2013年秋,我懷著“導彈夢”步入軍營,但抵達戰位,卻沒看到長劍出鞘的硝煙烈焰。那時正值營隊移防,一下連,我就扛著鍬鎬加入到營區建設中。白天在大山里施工,晚上學習專業知識,這樣忙碌而平淡的日程安排,仿佛給時間按下了“慢放鍵”。每當我腳踩亂石灘,望向頭頂“一線天”,理想和現實的巨大落差,一度讓我對自己當初的選擇產生懷疑。
轉變,發生在我首次參與戰備值班期間。那是凌晨一點,某臺溫控設備突然告警,在場工程師排查發現,并非是程序本身出了問題。
“讓我試試!”我毛遂自薦,并接過工具,嘗試在硬件中檢測故障,很快排查出問題所在。雖然前后僅用時幾分鐘,但全身被汗水浸濕。看到領導和戰友投來贊許的目光,我對自己的戰位有了新的認識。
“我無名,國有名;以無名,鑄威名!”那一夜,值守在大山深處,聽著身后的電機嗡鳴,我好像聽到了長劍直刺蒼穹的呼嘯,心里滿是激動和自豪。
經此之后,為了學懂吃透專業,我在背記理論知識之余,梳理出各型號設備的操作規程和電路圖,一有機會就上手練習,還將訓練中遇到的故障和疑難問題分類匯總在冊,利用工程師和廠家檢修設備時機積極請教。
擔負值班任務期間,晨昏的界限在這個燈火長明的洞庫里并不分明。雖有些平淡、寂寞,但我已慢慢適應。隨著我不斷成長,比武、培訓、任務接踵而來,原本單調的日子如同被按下“快進鍵”,我也逐步躋身專業尖子隊列。
星光不負趕路人。2018年,我成功晉升二級上士并榮立三等功。那一年,單位擔負重大任務,正是用人的時候。“作為骨干,我應該頂上去!”主動提交請戰書后,我被組織派到任務前沿負責技術保障。
一個半月的時間,戰友們馬不離鞍、人不卸甲、連續作業是常態,但沒有一個人叫苦喊累。總結會上,我登臺發言時深有感觸地對大家說:“選擇堅守,就是選擇了詩和遠方,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
當前,科技強軍的步伐不斷加快,一體自動化裝備逐漸替代了人工手動操作,在練兵備戰質效大幅提升的同時,也給故障排除增加了不小的難度。
“必須盡快整理出一套新裝備操作和維修資料。”受領任務后,已是一級上士的我立即帶領幾名專業技術骨干展開攻關。新裝備操作原理、新系統操作代碼、新元件應用方法……歷時5個月,一塊塊“硬骨頭”接連被我們啃了下來,共梳理出10套裝備操作資料、4本排障手冊。后來,廠家的技術工程師看到后,稱贊我們是“場外技術專家”。
去年底,我再次榮立三等功,同時被評為火箭軍“四有”優秀士兵。感動之余,我在筆記本的扉頁寫下一句感言:“巖層之下,不見陽光,但我們在戰位上流淌的每一滴汗水都在閃閃發亮。”
如今,又一次在戰位為祖國慶生,不禁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和幸福感。“班長,這么多年堅守在深山陣地,是什么支撐你走到今天?”一名新戰友打斷了我的思緒。
“這里缺信號不缺信仰、無繁華不負韶華,巖層之下的戰位雖然看不到烈焰升騰,但大國長劍的飛天裂地,都有我們默默的守望。”說罷,我起身帶著他巡查當晚的最后一個點位。
我深知,“陣地一切正常”,就是最好的回答。
(本報特約通訊員李映虹整理)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